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摩爾多瓦飄出的葡萄酒香
很久以前,就知道摩爾多瓦有“三美”:美女、美酒和美舞。對於美酒的說法,記者起初並沒在意,但到過那裡之後,確實感到與眾不同。摩爾多瓦被譽為 “蘇聯的酒窖”,但其盛產的不是人們熟悉的伏特加,而是葡萄酒。摩爾多瓦葡萄酒甘甜度適宜,勁兒不大,醇厚潤澤,口感極佳。最重要的是,在俄羅斯餐館中需 要三四十美元一瓶的葡萄酒,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的大小餐館中一般都不超過兩三美元,甚至比啤酒、礦泉水還要便宜。
摩爾多瓦之所以盛產葡萄酒,是因為這裡的氣候和土質特別適宜種植葡萄。摩爾多瓦全國葡萄種植面積為12萬公頃,如果是夏季,出了市區,就能看到道路 兩旁一片片枝繁葉茂的葡萄園。葡萄的大量種植,帶動了釀酒業的蓬勃發展。摩全國人口只有430萬,但葡萄酒年產量卻達到100萬噸。
摩爾多瓦人愛喝葡萄酒,而且從小就開始喝。到當地人家做客,進門後首先必飲“摩爾多瓦茶”。那是一種用純葡萄汁發酵而釀制的飲料,散發著葡萄酒的芳 香。這種酒茶是當地人的家常必備飲料,很像我國有些地方的米酒和水酒。除此之外,主人還會用自製“家酒”款待客人。當地很多人都相信,葡萄酒有抗癌、養 顏、健身之功效,尤其是一種叫“卡貝爾內”的紅葡萄酒,能排除人體內放射性物質。據說,當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洩漏後,該地區長期飲用此酒的人多年來竟 奇跡般地安然無恙。
說到摩爾多瓦的釀酒業,不能不提及始建於1952年的“克裡科瓦”酒窖。當時,由於建設需要大量石料,人們在這裡鑿山取石,形成許多隧道。地質資料 顯示,這種優質的磷鈣石形成於500萬年前,石頭中的完整貝殼證明遠古時這裡曾是海底世界。釀酒專家發現,這些石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可使隧道裡的溫度長 年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濕度97%,非常適宜於酒的成熟和高品質酒的貯藏,地下酒窖由此誕生。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酒窖總面積達64平方公里,平均 深度為50―80米,開通隧道總長120公里。酒窖裡的路修得平坦寬闊,最寬的甚至可以寬鬆地相向通行兩輛大卡車。甚至,在一些“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 還設置了信號燈。
這座“地下酒城”還擁有兩個生產近10種葡萄酒、4種香檳酒的酒廠,一個酒博物館,規模之大堪稱世界之最。地下酒博物館內珍藏著產自世界各地的近 700種150多萬瓶各類名牌葡萄酒和香檳。年代最久的是一瓶1902年產自耶路撒冷的白蘭地和同年產於捷克的“十七泉”藥酒。後者可謂稀世珍品,現今世 界上僅存這一瓶。前蘇聯著名的宇航員加加林曾來酒窖拜訪,因為貪戀這裡的美酒,在酒窯裡一住就是3天,每天都喝個酩酊大醉,酒醒後還寫了一首激情洋溢、類 似我國古代詩人“此酒只應天上有”的詩句。
有趣的是,葡萄酒已經成為摩具有戰略價值的商品,90%用於出口,占全國工業出口總額的70%。不過,摩爾多瓦長期以來存在著出口市場過於單一的嚴 重問題,97%的出口面向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只有少量出口到歐盟及美國。正因為如此, 1998年俄發生的金融危機幾乎導致摩經濟癱瘓。因此,近幾年來,摩政府一直在採取積極措施,希望通過在國際上開拓新市場,吸引外國遊客入境旅遊來擴大葡 萄酒的出口,以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從2002年開始,摩爾多瓦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全國葡萄酒節,目的在於宣傳摩“葡萄酒文化”,推廣葡萄酒的出口,吸引 更多的外國遊客來參觀地下大酒窖和品嘗種類繁多的葡萄酒。目前,這一活動已經成為摩爾多瓦的重大節日活動,自然也是一次盛大的葡萄酒交易會。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去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葡萄酒及其他酒類展品酒大賽上,摩爾多瓦傳統葡萄酒釀造企業“LIONGRI”與來自39個國家的近 4000種酒展開角逐,一舉奪得銅獎。這一結果讓摩爾多瓦人擁有了自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嘗我們的美酒”。
原文轉載至瑞麗女性網
摩爾多瓦的國歌
1991~1994 覺醒吧,羅馬尼亞人
演唱版國歌
1994~至今
摩爾多瓦共和國國歌 - 我們的語言
演唱版國歌
羅馬尼亞語歌詞 | 中文譯詞 |
---|---|
|
|
1994~至今
摩爾多瓦共和國國歌 - 我們的語言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象徵人類學
象徵人類學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維特·特納〈Victor Turner〉與大衛.許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其視文化為一套由象徵與意義構成的象徵體系,因此人類學家必須視異文化為文本,藉由田野調查等長時間的研究方式,解讀並細膩地詮釋當地文化。
Geertz認為文化並非無所不包,而是 可以理解的事物才可以算是文化。在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人們會以神話、禁忌、儀式合理化。不過事實上,現代的變遷快速,交流速度超過文化變遷的速度,以至於當今我們對異國的食物有"噁心"的理解。例如:米血、
如今,我們透過解釋、詮釋,讓外國人進入我們的脈絡,理解我們的世界。
Geertz認為文化並非無所不包,而是 可以理解的事物才可以算是文化。在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人們會以神話、禁忌、儀式合理化。不過事實上,現代的變遷快速,交流速度超過文化變遷的速度,以至於當今我們對異國的食物有"噁心"的理解。例如:米血、
如今,我們透過解釋、詮釋,讓外國人進入我們的脈絡,理解我們的世界。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納烏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6/content_1066465.htm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納烏(Chisinau / kishinev)位於摩爾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五百多年歷史,人口約八十萬。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負四度,七月為攝氏二十五度。
基希納烏1466年首見記載,早期被斯特凡三世統治,後來歸屬於土耳其,1788年土俄戰爭基希納烏遭到嚴重破壞。1812年基希納烏割讓給俄國,一戰後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併入蘇聯,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基希納烏成為摩國首都。
基希納烏在二戰期間損失慘重,市內主要古建築中僅有大教堂和建於1840年的凱旋門尚保持原貌。戰後新建了一些現代化大廈。市內街道寬闊整潔,許多建築物是用潔白的石料砌成,風格新穎,造型各異,在梧桐樹和栗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雅致,因此被譽為"白色的城,石雕的花"。廣場、街心花園矗立著不少名人的塑像。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曾被流放於此。
基希納烏氣候濕潤溫暖,陽光充足,樹木生長茂盛,沒有一般工業城市常見的煙霧和噪音,環境十分寧靜優美。從市區到機場的公路兩旁,一座座精緻的農舍散落田間,盡是廣闊的綠野田疇與無邊無際的葡萄園。
基希納烏是摩爾多瓦的工業中心,生產量具、拖拉機、車床、水泵、電冰箱、洗衣機、絕緣線等。另外有釀酒、磨粉和菸草加工業,有服裝和製鞋廠。市內除了一所綜合大學還有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和數個科研機構。此外,還有眾多劇院、博物館和旅遊賓館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納烏(Chisinau / kishinev)位於摩爾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五百多年歷史,人口約八十萬。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負四度,七月為攝氏二十五度。
基希納烏1466年首見記載,早期被斯特凡三世統治,後來歸屬於土耳其,1788年土俄戰爭基希納烏遭到嚴重破壞。1812年基希納烏割讓給俄國,一戰後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併入蘇聯,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基希納烏成為摩國首都。
基希納烏在二戰期間損失慘重,市內主要古建築中僅有大教堂和建於1840年的凱旋門尚保持原貌。戰後新建了一些現代化大廈。市內街道寬闊整潔,許多建築物是用潔白的石料砌成,風格新穎,造型各異,在梧桐樹和栗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雅致,因此被譽為"白色的城,石雕的花"。廣場、街心花園矗立著不少名人的塑像。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曾被流放於此。
基希納烏氣候濕潤溫暖,陽光充足,樹木生長茂盛,沒有一般工業城市常見的煙霧和噪音,環境十分寧靜優美。從市區到機場的公路兩旁,一座座精緻的農舍散落田間,盡是廣闊的綠野田疇與無邊無際的葡萄園。
基希納烏是摩爾多瓦的工業中心,生產量具、拖拉機、車床、水泵、電冰箱、洗衣機、絕緣線等。另外有釀酒、磨粉和菸草加工業,有服裝和製鞋廠。市內除了一所綜合大學還有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和數個科研機構。此外,還有眾多劇院、博物館和旅遊賓館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高等教育在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位於東歐,人群複雜,使用的語言也十分多樣,因此高等教育的語言也分為三大類同時使用,包括羅馬尼亞語、俄語、烏克蘭語、英語、摩爾多瓦語。
不過大多數的大學都使用羅馬尼亞語及英語授課
摩爾多瓦的高等教育顯而易見的,並不存在私立大學,仍然保持蘇俄留下的體制,而且多以技術為主,例如:醫學、藥學、農業、技術等等。
目前台灣並沒有與摩爾多瓦有邦交關係,也沒有學校與當地大學有交換學生的活動,不過大陸在摩爾多瓦則有駐外使館與交換學生的活動,例如以下新聞:
中國駐摩爾多瓦使館與摩國立大學漢語中心師生、留學生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摩爾多瓦國際自由大學簽署合辦孔子學院協議
不過大多數的大學都使用羅馬尼亞語及英語授課
- 國立摩爾多瓦經濟學院 Academy of Economic Studies of Moldova
- 國立摩爾多瓦大學 State University of Moldova
- 佩達哥吉哥省立大學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 摩爾多瓦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oldova
- 國立醫學及藥學大學 State University of Medecine and Pharmacy
- 國立摩爾多瓦農業大學State Agrarian University of Moldova
- 摩爾多瓦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of Moldova
- 摩爾多瓦國際自由大學Fre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ldova
摩爾多瓦的高等教育顯而易見的,並不存在私立大學,仍然保持蘇俄留下的體制,而且多以技術為主,例如:醫學、藥學、農業、技術等等。
目前台灣並沒有與摩爾多瓦有邦交關係,也沒有學校與當地大學有交換學生的活動,不過大陸在摩爾多瓦則有駐外使館與交換學生的活動,例如以下新聞:
中國駐摩爾多瓦使館與摩國立大學漢語中心師生、留學生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摩爾多瓦國際自由大學簽署合辦孔子學院協議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關於摩爾多瓦(Republic of Moldova)

國旗

地理位置

國家形狀
歷史背景
摩爾多瓦在兩次大戰之間,曾經是羅馬尼亞共和國的一部分,二戰期間曾經被併入蘇聯。
蘇聯解體之後,1991年摩爾多瓦正式獨立,不過俄羅斯軍隊至今仍然在摩爾多瓦境內的聶斯特河以東保護當地占多數的斯拉夫人,大部分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人。
摩爾多瓦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不過2001年他們是第一個蘇聯解體之後,由選舉產生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弗拉基米爾沃羅寧(Vladimir VORONIN)則是當時的總統,直到2009年九月。
摩國在2009年四月及七月各舉辦了一次總統大選,總共有四位候選人,然而沒有一個人得票數超過一定比例。今天,摩爾多瓦的4個反對黨組成「融入歐洲」執政聯盟,致力和歐洲一體化的過程。這將作為摩爾多瓦暫時的執政聯盟,直到新的議會選舉能在今年(2010)夏天舉行。
國慶日 | 8月 27日 |
---|---|
加入聯合國日期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日 |
語言 | 摩爾多瓦語 |
首都 | 基希 涅夫(Kishinev) |
面積 | 33,800 |
地理位置 | 位於前蘇聯西南隅,北、東、南三面臨烏克蘭、西邊則以普魯特(Prut)河與羅馬尼亞為界。 |
人口 | 432萬748人(2009年7月) |
宗教 | 俄羅斯東正教 |
幣制 | 雷(LEU) |
政治制度 | 共 和國 |
匯率 | 1000NTD = 92.82 Leu (2010年2月) |
電壓 | 220V |
主要媒體 | 主 要媒體報紙:Moldova News;通訊社:Basapress |
司法機關 | 設 有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及最高檢察院。 |
元首 | 歷經兩次議會投票,候選人仍未 能獲得足夠選票。現由國會議長金普(Mihai Ghimpu)(2009年9月11日)暫時代理 |
主 要政黨 | 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CPRM) 我們的摩爾多瓦聯盟(Alliance Our Moldova,AOM)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DP) 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PLDM) 自由黨(National Liberal Party,PNL) |
社會概況 | 由於摩國與羅馬尼亞歷史淵源極深,聶斯特河以西地區百分之六十四居民與羅馬尼亞同文同種,河東居民則主要為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摩國一九九0年獨立後,東部聶斯特河地區操俄語居民同年宣告成立 「聶斯特」共和國,長期以來兩共和國之紛爭雖有俄羅斯介入調停,但至今懸而未決,形成社會動盪不安之來源。 |
主要 輸出項目 | 食品、農產品、牲畜產品、紡織品 |
主要輸入項目 | 能 源燃料、機械設備、化學品 |
主要出口國 | 俄羅斯、義大利、德國、羅馬尼亞、 法國、烏克蘭 |
主要進口國 | 烏克蘭、俄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 |
與 各國關係 | 摩國一方面尋求與獨立國協維持經濟合作,另方面盼獨立國協能發展出具有與歐洲共同市場相當之經濟功 能,政治上則盼擺脫莫斯科之影響與箝制。此外,為改革國內經濟及加速政治民主化,極力提倡加入歐洲聯盟以解決該國之經濟問題。 |
外交關係 | 無 |
駐館(或兼轄該國館處) | 無駐館,相關業務由駐俄羅斯代表處兼轄。 |
時差 | 基希涅夫:較台灣慢6小時(3月最後一週星期日至10月最後一週星期日為日光節約時間,較台灣慢5小 時)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FACTBOOK, CIA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