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象徵人類學

        象徵人類學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維特·特納〈Victor Turner〉與大衛.許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其視文化為一套由象徵與意義構成的象徵體系,因此人類學家必須視異文化為文本,藉由田野調查等長時間的研究方式,解讀並細膩地詮釋當地文化。

        Geertz認為文化並非無所不包,而是 可以理解的事物才可以算是文化。在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人們會以神話、禁忌、儀式合理化。不過事實上,現代的變遷快速,交流速度超過文化變遷的速度,以至於當今我們對異國的食物有"噁心"的理解。例如:米血、

如今,我們透過解釋、詮釋,讓外國人進入我們的脈絡,理解我們的世界。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納烏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6/content_1066465.htm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納烏(Chisinau / kishinev)位於摩爾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五百多年歷史,人口約八十萬。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負四度,七月為攝氏二十五度。

基希納烏1466年首見記載,早期被斯特凡三世統治,後來歸屬於土耳其,1788年土俄戰爭基希納烏遭到嚴重破壞。1812年基希納烏割讓給俄國,一戰後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併入蘇聯,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基希納烏成為摩國首都。

基希納烏在二戰期間損失慘重,市內主要古建築中僅有大教堂和建於1840年的凱旋門尚保持原貌。戰後新建了一些現代化大廈。市內街道寬闊整潔,許多建築物是用潔白的石料砌成,風格新穎,造型各異,在梧桐樹和栗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雅致,因此被譽為"白色的城,石雕的花"。廣場、街心花園矗立著不少名人的塑像。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曾被流放於此。

基希納烏氣候濕潤溫暖,陽光充足,樹木生長茂盛,沒有一般工業城市常見的煙霧和噪音,環境十分寧靜優美。從市區到機場的公路兩旁,一座座精緻的農舍散落田間,盡是廣闊的綠野田疇與無邊無際的葡萄園。

基希納烏是摩爾多瓦的工業中心,生產量具、拖拉機、車床、水泵、電冰箱、洗衣機、絕緣線等。另外有釀酒、磨粉和菸草加工業,有服裝和製鞋廠。市內除了一所綜合大學還有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和數個科研機構。此外,還有眾多劇院、博物館和旅遊賓館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高等教育在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位於東歐,人群複雜,使用的語言也十分多樣,因此高等教育的語言也分為三大類同時使用,包括羅馬尼亞語、俄語、烏克蘭語、英語、摩爾多瓦語。

不過大多數的大學都使用羅馬尼亞語及英語授課
  1. 國立摩爾多瓦經濟學院 Academy of Economic Studies of Moldova
  2. 國立摩爾多瓦大學 State University of Moldova
  3. 佩達哥吉哥省立大學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4. 摩爾多瓦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oldova
  5. 國立醫學及藥學大學 State University of Medecine and Pharmacy
  6. 國立摩爾多瓦農業大學State Agrarian University of Moldova
  7. 摩爾多瓦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of Moldova
除了當地唯一強調國際化的大學同時使用:羅馬尼亞語、俄語、法語、英語
  1. 摩爾多瓦國際自由大學Fre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ldova

摩爾多瓦的高等教育顯而易見的,並不存在私立大學,仍然保持蘇俄留下的體制,而且多以技術為主,例如:醫學、藥學、農業、技術等等。

目前台灣並沒有與摩爾多瓦有邦交關係,也沒有學校與當地大學有交換學生的活動,不過大陸在摩爾多瓦則有駐外使館與交換學生的活動,例如以下新聞:

中國駐摩爾多瓦使館與摩國立大學漢語中心師生、留學生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摩爾多瓦國際自由大學簽署合辦孔子學院協議